亞洲咖啡產區包括印尼、越南、印度、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,每個地區都擁有獨特的風味特點和特色。以下是一些亞洲咖啡的主要風味特色:
1. 印尼咖啡:
濃郁的風味:印尼咖啡通常具有濃郁的風味,伴隨著濃烈的巧克力、煙燻、木質和土壤的味道。
低酸度:印尼咖啡通常具有較低的酸度,風味較為平和。
全天候生產:印尼咖啡因其在低海拔地區的種植,可以全年生產,不受季節的影響。
2. 越南咖啡:
濃縮咖啡:越南咖啡以其特有的濃縮咖啡風格而著稱,通常是濃稠的咖啡,常與糖和凝乳混合成一種經典的越南咖啡。
低酸度:越南咖啡通常具有較低的酸度,風味較為溫和。
烘焙方式:越南咖啡中的一些品種可能經過機械烘焙,這為其帶來獨特的風味。
3. 印度咖啡:
香料風味:印度咖啡通常帶有香料風味,如肉桂、丁香、黑胡椒和巧克力。
中等到高酸度:一些印度咖啡可能具有中等到高酸度,這使得它們的風味更加明亮和複雜。
單一起源咖啡:印度生產一些單一起源的咖啡,這些咖啡來自特定的區域或植園,具有特殊的風味特點。
4. 中國咖啡:
新興產區:中國的咖啡產業正在快速發展,並且越來越多的特色咖啡品種出現。
風味多樣:中國的咖啡風味因產區不同而多樣,包括水果、花香和巧克力等風味。
需要注意的是,亞洲的咖啡產區在品種、種植方式和風味特色方面都存在差異,因此可以發現各種不同風格的亞洲咖啡。無論如何,亞洲咖啡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,並且其獨特的風味特點吸引了眾多咖啡愛好者的注意。
低酸醇厚:酸度偏低,口感濃郁滑順,帶有黑巧克力、焦糖、香料(如丁香、荳蔻)與木質調性,部分日曬或特殊處理豆可能呈現熱帶水果(鳳梨、熟果醬)或酒香尾韻1311。
獨特土壤與草本氣息:因火山土壤與潮濕氣候,常見泥土、雪松、皮革等深沉風味,形成辨識度極高的「野性風土」。
濕刨法(Giling Basah):蘇門答臘獨有的半水洗處理法,將咖啡豆在含水率30-35%時脫殼,加速乾燥並降低酸度,賦予咖啡厚實Body與低調酸質。
曼特寧傳奇:以亞齊省塔瓦湖、林東等產區為核心,曼特寧咖啡因濕刨法與高海拔火山土質,成為印尼咖啡的代名詞,尤以「藥草香、絲滑油脂感」著稱。
中深焙(Agtron 50-65):主流選擇,凸顯黑巧克力、焦糖與香料風味,適合濕刨法豆款。
淺中焙(Agtron 65-75):適用於日曬或蜜處理阿拉比卡,保留熱帶水果與酒香層次。
賽風壺(虹吸式)
粉水比1:12,粗砂糖研磨,水溫88°C,總萃取時間1分10秒,提前移火鎖香,適合表現曼特寧的濃郁Body與藥草香。
手沖(V60/蛋糕濾杯)
中深焙:水溫88-90°C,粉水比1:15,中粗研磨,三段注水平衡醇厚感;淺焙可降至85°C水溫,突顯果香與細膩層次。
法壓壺
粗研磨,粉水比1:12,浸泡4分鐘,強調厚實口感與黑巧克力尾韻,適合偏好低酸風味的飲者。
蘇門答臘咖啡以其獨特的濕刨法工藝與風土條件,打造出低酸、醇厚且帶有野性風味的咖啡體驗。無論是經典曼特寧的中深焙濃郁,或日曬阿拉比卡的淺焙果香,搭配賽風壺或手沖工具,均能展現其多層次魅力
核心調性
果酸與甜感:以「明亮果酸」為主軸,常見柑橘、葡萄柚等清新酸質,中後段轉化為紅糖甜感與可可尾韻,頂級批次可能帶有深色莓果(如黑醋栗)與焦糖香氣。
乾淨度與層次:因採用三次水洗發酵法,風味乾淨細膩,兼具中美洲的酸甜平衡與非洲豆的活力。
與藍山咖啡的差異
雖同為鐵皮卡(Typica)品種且產區環境相似,但巴布亞咖啡酸度更輕盈,甜感帶有熱帶水果調性,藍山則以醇厚堅果與牛奶巧克力風味為主。
地理與品種
高海拔火山土壤:主要產區如西格里莊園(Sigri)位於海拔1,500-1,800公尺,火山紅土提供豐富礦物質,強化咖啡的甜感與複雜度。
有機種植:多數莊園堅持無農藥栽培,並手工採摘全熟咖啡果實,確保品質穩定。
處理法創新
三階段水洗發酵:咖啡果實經三次24小時浸泡與換水,去除果膠並精準控制發酵程度,賦予咖啡明亮酸質與乾淨口感。
中焙(Agtron 60-65):主流選擇,能平衡果酸與甜感,保留鐵皮卡品種的清爽酸香,同時發展出可可與堅果尾韻。
淺中焙(Agtron 65-75):適合凸顯果酸與花果香調。
手沖(KONO濾杯)
參數:中粗研磨|水溫88-89℃|粉水比1:15
沖煮法:三段式注水(悶蒸30秒→分段至225g),強調酸甜平衡與乾淨度。
虹吸壺
參數:粗砂糖研磨|水溫88℃|粉水比1:12
技巧:總萃取時間1分10秒,提前10秒移火源鎖住香氣,適合表現醇厚Body。
義式濃縮
參數:中深焙豆|粉水比1:2|壓力9 bar
特色:可凸顯紅糖甜感與深色水果調性,適合製作拿鐵。
巴布亞新幾內亞咖啡以水洗鐵皮卡為核心,結合高海拔火山風土與精緻處理工藝,呈現「明亮果酸→紅糖甜感→可可尾韻」的層次變化。推薦以中焙搭配手沖或虹吸壺,完整體驗其平衡而細膩的風味光譜。
低酸醇厚:印度咖啡以「醇厚口感」為基底,酸度普遍較低,常見焦糖、堅果、黑巧克力等風味,頂級阿拉比卡豆則帶有柑橘或熱帶水果的細膩酸質。
草本與香料調性:受獨特「季風處理法」(Monsooned Malabar)影響,風漬咖啡豆呈現玄米茶、穀物、葡萄乾及輕微鹹鮮感,帶有類似陳年咖啡的深沉韻味。
主要產區:南部卡納塔卡邦(Karnataka)、克拉拉邦(Kerala)等高海拔火山土壤區種植阿拉比卡,低海拔區如馬拉巴海岸則以羅布斯塔為主。
特殊處理法:
→ 季風處理法:咖啡豆暴露於季風潮濕環境中12-16週,吸收海風濕氣,使豆體膨脹、酸度降低,發展出類似17世紀帆船運輸時意外熟成的穀物風味。
中焙(Agtron 60-65):平衡果酸與甜感,保留柑橘與熱帶水果層次,適用於手沖或虹吸壺23。
淺中焙(Agtron 65-75):若採用日曬或蜜處理,可強化莓果與發酵甜香,但需注意豆質較硬,脫水期需延長。
手沖(V60/蛋糕濾杯)
參數:中細研磨|水溫88-90℃|粉水比1:15|三段式注水(30秒悶蒸→分段至225g),適合阿拉比卡的酸甜平衡。
虹吸壺(阿拉比卡)
參數:粗砂糖研磨|水溫88℃|粉水比1:12|總萃取1分10秒,提前移火鎖香,強化焦糖與香料層次。
風漬咖啡應用:建議搭配牛奶或燕麥奶,模擬傳統印度香料奶茶(Masala Chai)的調飲風格。
印度咖啡融合歷史工藝與風土特色,無論是羅布斯塔的濃烈或阿拉比卡的細膩,皆能透過適當烘焙與萃取展現獨特魅力。
低酸醇厚:越南咖啡以羅布斯塔(Robusta)豆種為主,風味濃烈苦澀,帶有明顯的堅果、黑巧克力與焦糖調性,部分深焙豆甚至呈現煙燻或木質氣息。因傳統使用「奶油烘焙法」(烘焙時加入奶油),豆體油亮且帶有獨特奶油香氣。
甜感調和:為平衡羅布斯塔的苦澀,越南咖啡普遍加入煉乳,形成「苦甜交融」的標誌性風味,冰飲時更凸顯清涼與甜膩的對比。
羅布斯塔主導:占越南咖啡產量70%以上,多種植於南部熱帶氣候區,耐病蟲害且產量高,咖啡因含量為阿拉比卡的兩倍。
阿拉比卡發展:北部高海拔山區(如大叻)近年推廣阿拉比卡種植,風味較細膩,帶柑橘酸香與花香,但產量有限。
羅布斯塔豆:
→ 深焙(Agtron 50-60):強化焦糖與煙燻風味,適合搭配煉乳飲用。
阿拉比卡豆:
→ 中深焙(Agtron 60-65):保留部分果酸,同時發展可可與堅果尾韻。
越南滴漏壺(Phin):
操作步驟:杯底加煉乳→鋪咖啡粉→分次注水(90°C)→等待滴濾→攪拌後加冰。
特點:沖煮時間長(約5-10分鐘),濃縮咖啡液與煉乳分層,口感強烈如烈酒。
法壓壺:
粗研磨|粉水比1:12|水溫92°C|浸泡4分鐘,突顯羅布斯塔的厚實Body與焦糖尾韻。
義式濃縮:
適用於深焙羅布斯塔豆,粉水比1:2|壓力9 bar,適合製作拿鐵或越南特色「蛋咖啡」(蛋黃+煉乳打發奶泡)。
冰咖啡奶(Cà phê sữa đá):煉乳+深焙咖啡+冰塊,經典國民飲品。
雞蛋咖啡(Cà phê trứng):蛋黃與煉乳打發成奶泡,覆蓋濃縮咖啡,口感綿密如甜點。
椰奶咖啡(Cà phê dừa):咖啡與椰奶冰沙混合,熱帶風味濃郁。
越南咖啡以「重烘焙羅布斯塔+煉乳」的組合聞名,風味濃烈苦甜交織,搭配獨特滴漏壺與在地飲品文化,成為東南亞咖啡的代表。若想嘗試細膩風味,可選擇北部阿拉比卡豆,但多數場合仍以深焙羅布斯塔為主軸,展現庶民咖啡的粗獷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