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世界處理咖啡的三種最受歡迎的方法是日曬、水洗與蜜處理。 水洗法將去除果皮的咖啡果實於水中清洗浸泡、並去除無法沉底的雜質與不良豆,然後進行發酵以去除黏膠層,最後進行乾燥和研磨去內果殼,杯中風味表現較明亮乾淨,但在醇厚度表現上稍差。日曬法將採收的咖啡果實整顆進行乾燥,然後進行研磨去殼, 杯中風味表現較具層次感與豐富的花果酸香,惟在品質均一性上稍弱。
蜜處理法咖啡在風味表現上彌合了水洗法和日曬法之間的差距,處理工序上也可以說是取水洗與日曬法的折衷,先將咖啡櫻桃(樹上採下來的狀態)果實去皮而保留果漿,讓這些果漿包覆著的綠咖啡豆帶著粘液層進行長時間的慢速乾燥。
蜜處理/日曬/水洗 在去殼前的乾燥過程樣態
「蜜處理」的名稱使許多人以為這程序是加入蜂蜜來精製的程序,讓咖啡有蜂蜜的味道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這個過程的名稱源於在乾燥的過程中,果漿粘液層將繼續從空氣中吸收水分並變黏,而這黏稠狀態有如蜂蜜般的感覺,故名之。
蜜處理法最初在哥斯大黎加開始盛行並傳播,是什麼原因讓當地農民決定首先嘗試這種咖啡處理法呢?
身為一個咖啡農,想提高咖啡質量(以及隨後的價格),實際上只有三種選擇:他們可以1.改變種植的樹種、2.改變風土或3.改變加工方法。改變種植的樹種可能需要數年才能獲得回報;改變風土自然條件的工程規模更是不下於搬遷農場,所以大多數農民寧願(也只能)嘗試改良或創新加工製程來提高咖啡質量。
蜜處理法是一個漫長而精緻的工作!
運用蜜處理法加工咖啡豆並不容易,這需要很長時間,且過程必須非常小心。
農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只從樹上採摘最成熟的咖啡櫻桃,然後以去皮機去皮,其後並非如水洗法般將其果漿層清除乾淨再進行乾燥,而是在乾燥過程中一直保留這些果漿粘液層來包裹綠咖啡豆,因為這個黏液層中含有大量的蔗糖(糖)和酸,這實際上是蜜處理的關鍵程序。
接下來是過程中最複雜、最敏感的乾燥階段,這程序最重要的關鍵是不能過快地烘乾(或曬乾)豆子,因為風味將不夠時間從粘液轉化滲入生豆中,也不能過慢地烘乾豆子,因為時間過長會引起豆子內部發酵,最終會成為發霉的咖啡豆,毀掉一整個產季的辛苦。
為了達到這種平衡,必須將咖啡豆放在架高的乾燥床或混凝土地板上,然後每小時對豆子進行多次傾斜或攪拌,直到達到所需的水分百分比,這通常需要至少6-8天(甚至更長),每天6到10個小時攪拌這些咖啡豆,因為每天晚上這些豆子會從空氣中吸收水分,第二天需要更多的乾燥。
咖啡最終乾燥後,就可以像日曬處理法一樣進行乾磨去殼並製成生豆來出口。
蜜處理咖啡通常具有很高的甜度和均衡的酸度,帶有水果味。雖然風味通常不如天然日曬豆強烈,但它們的乾淨度和一致性卻非日曬豆可以比擬。造成這種味道差異的關鍵是粘液中的糖和酸度,在乾燥期間,粘液中的糖因脫水而變得越來越濃,然後這些糖開始滲透到咖啡豆中。
黃蜜、紅蜜、黑蜜也是蜜處理嗎 ?那麼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
農民通常會將農作物分為不同的類別,有些粘液較少因此乾燥更快;又有些具有更多的粘液,並且將需要更長的乾燥時間。 黃蜜(保留大約25%的粘液)通常在乾燥過程中具有較少的果漿粘液包覆,所以乾燥時間較短,並會變成黃色。 紅蜜(保留黏液約為50%)相較黃蜜有更多的果漿粘液包覆,需要較長的時間。 黑蜜(大約100%黏液完整保留)通常被最多的果漿粘液包覆,相對的需要最多的乾燥時間。
黃蜜、紅蜜、黑蜜哪一種處理法最好?
因為可以藉由控制果漿粘液的多寡來控制發酵程度和乾燥時間,使得蜜處理的風味變得更加複雜。如果就風味上來說,其他條件不變的狀態下,依據殘留的粘液量與發酵程度,黑蜜顯然在風味表現上是最好的。 (顏色越深、黏度越高,風味表現就會越強)
雖然說使用黑蜜法可能會生產出質量更好的咖啡(並獲得更高的價格回報), 但也相對需承擔更高的失敗風險與工時成本。所以,對於咖啡農而言,選擇使用哪一種發酵程度的蜜處理仍然是一項商業決策!
咖啡乾燥的時間越長,發酵程度越高,風味發展就越多樣與複雜,但也提高了細菌感染的風險從而導致缺陷,並且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更頻繁地進行攪拌和緊盯過程。除此之外,黑蜜佔用乾燥床的時間是黃蜜咖啡的兩倍,且因影響失敗的變數也相對多,不能保證總是可以生產出最高品質的咖啡,這是最讓農民所為難的。(所以近年來才又發展出厭氧發酵處理的新加工製程)
了解蜜處理的程序與杯中風味表現的特性後,是否有一種感覺~~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?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,蜜處理法也未嘗不是[富貴險中求]的行為表現!想嘗嘗蜜處理咖啡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