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叫「澀感」不叫「澀味」?
先來玩個小遊戲:含一口濃茶,再喝一口熱美式,仔細感受舌頭表面是不是有點「沙沙的」?這不是味道,而是觸覺在搗蛋!就像毛衣穿反了刺刺的不舒服,咖啡的澀感其實是「多酚化合物」在你的口腔裡鋪了一層隱形砂紙,和酸、甜這些用舌頭品嚐的味道完全不同喔!
紅酒澀得很帥氣,咖啡澀得很委屈?
同樣是澀感,紅酒裡的單寧酸搭配酒精就像帥氣大叔配皮衣,反而讓人上癮;但咖啡的澀感卻像喝珍珠奶茶吸到沒煮透的粉圓,瞬間破壞好心情。不過偷偷告訴你——這兩種澀感其實是遠房親戚!紅酒靠葡萄皮和籽的單寧酸,咖啡則有「二咖啡酰奎寧酸」和「酒石酸」這些小怪獸,它們會黏住你口水裡的潤滑蛋白,讓舌頭像被輕輕「磨砂」一樣(但我們通常不想被磨砂啊!)。
澀感也有隱藏版優點?
先別急著討厭這些澀感成分!它們其實是超強抗氧化劑,像「二咖啡酰奎寧酸」不但是烘焙時綠原酸變身的小斗士,還是醫學界對抗愛滋病和肝炎的潛力股。上帝大概在玩反差萌:讓咖啡藏著健康寶藏,卻用澀感當成惡作劇的包裝紙!
魔鬼藏在哪些細節裡?
天然派澀感:好咖啡也可能微澀,就像再甜的蘋果都帶點酸,這是咖啡豆自帶的「個性簽名」。
人為失誤澀:烘焙時火候沒抓準(像煎牛排沒掌握熟度)、混到未熟豆或瑕疵豆,這種澀感會附贈心悸或酸臭味,簡直是咖啡界的NG魔王!
沖煮意外澀:磨太細、水太燙、沖太久⋯⋯就算好豆子也會被逼出壞脾氣!(貼心小提醒:手沖時別讓水柱亂飄,溫柔繞圈圈能降低澀感暴走機率)
對抗澀感の生活智慧包
加糖加奶的科學魔法:糖能中和澀感,牛奶裡的蛋白質會先抓住澀感成分(像保鑣擋粉絲),雖然純飲派可能會皺眉,但這招確實能讓咖啡變順口!
挑豆沖煮雙管齊下:
→ 選「蜜處理或日曬豆」:糖分高自然能平衡澀感
→ 試試「粗研磨+低水溫」:減少過度萃取,就像用小火慢煮取代大火快炒
→ 法壓壺愛好者看過來:金屬濾網比濾紙留住更多咖啡油脂,滑順感UP!
Body是澀感剋星!
咖啡裡有種神祕的「滑順膠質體」(專業術語叫Body),是油脂、蛋白質和纖維組成的夢幻隊伍。Body越飽滿的咖啡(例如印尼曼特寧),越能像絲綢外套一樣包住澀感,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說:「這咖啡很有厚度」時,其實正在誇獎它的「澀感隱形術」!
咖啡師的真心話
與其追求零澀感,不如學著和它共處——就像接納葡萄酒的單寧或巧克力的苦韻。下次喝到微澀的咖啡時,不妨想想:「啊,這杯裡有好多抗氧化小衛兵呢!」當然,如果澀到讓人皺眉,絕對有權利對老闆說:「老闆~~你送來的這位同學該回烘焙機重修了!」
聽說有人用「舔陶瓷杯」測試澀感?原理是澀感成分會讓杯面變粗糙,不過小編貼心建議:與其舔杯子,還是直接喝咖啡比較幸福啦~ ☕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