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咖啡愛好者的世界裡,從濃郁的深焙到平衡的中焙,每種烘焙程度都代表著不同的風味哲學。然而,近年來一股名為「白咖啡」(White Coffee)的潮流正悄悄掀起波瀾——它既非添加牛奶的「Flat White」,也非馬來西亞怡保白咖啡的特定工藝,而是一種未經充分烘焙的淺焙咖啡。這種突破傳統的製程,究竟是行銷噱頭還是咖啡革命的開端?讓我們一探究竟。
隨著全球精品咖啡市場競爭白熱化,從獨立咖啡館到微型烘焙商的崛起,業者不斷尋求差異化以吸引消費者。過去深焙咖啡曾引領風潮,後來逐漸被中度烘焙(City Roast)取代,如今「極淺焙」成為新趨勢。白咖啡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——業者將咖啡豆烘焙停留在「脫水階段」,刻意跳過關鍵的「一爆」與「二爆」反應,使豆體維持淡黃色,質地堅硬如石。這種近乎未經烘焙的狀態,不僅顛覆傳統定義,更挑戰消費者對咖啡風味的認知邊界。
要理解白咖啡的獨特性,需從烘焙的四階段談起:
脫水期:生豆失去水分,顏色由綠轉黃白。
一爆:豆體膨脹,釋放二氧化碳並產生爆裂聲,化學反應啟動。
二次脫水:短暫的吸熱階段。
二爆:更高頻的爆裂聲,油脂與香氣劇烈變化。
白咖啡的烘焙止步於脫水期結束前,此時咖啡豆仍保留原始結構,散發青草與濕稻草氣息,而非傳統烘焙的焦糖或堅果香。由於豆體密度極高,業者通常直接研磨成粉出售,避免家用磨豆機損壞,並建議使用義式咖啡機高壓萃取,方能逼出風味。
品嚐白咖啡猶如開啟風味盲盒:
口感:缺乏傳統咖啡的醇厚,取而代之的是穀物與未熟豆莢的清新感,伴隨顯著酸度。
苦味爭議:支持者認為它比深焙更少苦味,但研究指出,未分解的苦味生物鹼「葫蘆巴鹼」反而可能強化苦感,尤其當使用未成熟咖啡豆時,苦澀與尖酸更為明顯。
咖啡因迷思:雖有傳言稱淺焙保留更多咖啡因,但科學數據顯示,深焙僅流失約5.4%咖啡因,關鍵仍在豆種選擇——羅布斯塔本就比阿拉比卡多兩倍咖啡因。
白咖啡的崛起,本質上是微型烘焙商突圍市場的創意策略。對消費者而言,它提供三種獨特價值:
獵奇體驗:滿足追求非典型咖啡風味的探險家。
健康光環:迎合「少加工」飲食趨勢的淺焙概念。
社群話題:具備視覺衝擊力的淡黃色咖啡粉,成為社交媒體吸睛素材。
然而,這股風潮能否持久仍待觀察。咖啡產業從不停滯,從氮氣冷萃到咖啡果茶(Cascara),每隔數年便有新概念登場。白咖啡的真正挑戰,在於如何從「嚐鮮商品」轉型為具備文化深度的品類。
最終,白咖啡是否值得嘗試,取決於個人對咖啡的定義。若你期待的是熟悉的焦糖香與醇厚body,它可能令人失望;但若視其為全新飲品——類似大麥茶與咖啡的混合體——或許會開啟意想不到的味覺維度。
發明屬於自己的配方,享受實驗樂趣,它可能正是你等待已久的那杯完美飲品。
在這個咖啡邊界不斷擴張的時代,白咖啡的存在,或許正提醒著我們:所謂的「咖啡之道」,從來就不是單一標準的追尋,而是永無止境的風味探險。